成果简介

  “规范实践教学,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、实习实训等活动中,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”(中宣部 教育部教材〔2020〕6号文件)。十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、武汉工程大学遵循“大思政”教育理念,坚持探索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(简称“思政实践”),通过独立设置课程、设计独特教学内容,融合思政教师、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三支队伍,形成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“三合一”的思政实践教学模式,善用“大思政课”,不仅在课堂上讲,也在社会生活中讲,跟现实结合起来,全面提升了实践育人质量,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。

 本成果率先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,独立设置《思政实践课》(2学分 32学时),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,进行实践方式方法指导,精心选择主题,指导学生实践策划、实践调研、撰写实践报告,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,规范思政实践教学过程;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,共建共享思政实践基地、专业实践基地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基地,规范实践育人协同机制;融合实践育人队伍融合,率先将辅导员学科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,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培训提升,思政教师参加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,专业教师为思政实践进行专业指导,思政教师作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指导教师,辅导员参加思政实践的集体备课,规范思政实践队伍建设。通过整合实践育人资源,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,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国情、砥砺强国志、实践报国行。

 本成果既明确了思政实践的课程属性,也增强了思政工作的协同效应;既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真理,又有效挖掘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内涵;既提升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,又增强了实践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成果应用效果显著,得到同行专家、教育部教育厅督导高度评价,社会影响广泛。本成果主要解决思政实践教学中的以下问题:

 第一,解决了思政实践教学不够规范,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。目前高校思政实践形式多样,特色鲜明,亮点突出,但缺乏标准规范,认识有差异,随意性大,质量参差不齐。

 第二,解决了思政实践协同机制不够规范,导致协同效应明显不足的问题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实践,积极投入,但各部门分别组织实践,育人资源分散,实践基地或重复建设或闲置不用。

 第三,解决了思政实践队伍建设不够规范,导致思政实践无法达到全覆盖的问题。目前高校学生数量庞大,思政教师力量单薄,无法推进思政实践全员覆盖,或是放任自流,或是规模有限,未充分挖掘发挥学校全员育人潜力。